每個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,你出生在哪里,在誰家,誰當你的父母和親戚,這是人不能選擇的。
對于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而言,可能對這句話的感觸尤為深刻吧。
他們面臨著生活的困窘、痛苦,與此同時,由于自身處境,他們人生翻盤可能性也很小。
「雞窩飛出金鳳凰」的事情,其實是鳳毛麟角,更多的窮人,會一代代把貧窮傳遞下去,就像最頑固的基因。
有些人認為:
給這樣的人,提供一些適當的幫助,就可以很大機率幫他們脫離窮苦的環境,斬斷貧窮的代際相傳;
但也有人認為:
他們之所以窮,本質是因為他們懶、饞、笨,不思進取,好吃懶做,才落得這個下場。
你支持哪個觀點呢?
對于前者的觀點,可能是主流的觀點,大多數普通人應該都是這麼想的。
那麼為什麼會有后者的觀點存在,并且也有很多擁護者呢?
我們來分析一下后者的理論,看看他是否有合理之處。
一、給窮人僅僅提供金錢幫助,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。
《貧窮的本質》這本書里提到過:
有人去幫助貧窮的村民,手段包括但不限于,直接給窮人錢,跟學校談好條件讓窮人的孩子可以免學費的入學,等等。
但是,作者很快失望的發現:
1,他給錢之后,這些受到現金資助的人,第一件事是給家里買了個大電視。
2,他幫忙聯絡上學之后,這些人家的小孩上學也不愛學習,成績很差,經常逃學。
這
到底是怎麼回事,到底要怎樣才能幫到他們?
更關鍵的問題是,他們為什麼這麼做?
所以有些人就得出了結論:
窮人之所以是窮人,其實是互為因果。
因為窮,所以窮。
窮人總是抱怨,身邊沒有人幫他,所以他沒辦法改變現狀。
正如沒有雞,就得不到雞蛋。
但是,現在外界的幫助來了,錢來了,上學的機會也來了,可他們還是很短視,不愿付出努力。
這也是讓很多做志愿活動的人,感到灰心喪氣的最大原因。
但是這里面有一個深層的邏輯:
那就是,身處社會底層的人,他全部的人生經歷跟一般人是不一樣的。
比如,一個生活在普通家庭的人,他平時雖然沒辦法大手大腳的花錢,但是日常吃的喝的父母并沒有缺他,所以他不會感到很匱乏。
但是如果一個人,在極為貧窮的環境長大,你猜他會不會特別渴望一頓炸雞?
如果有了一筆錢,他肯定想毫無顧忌的大吃大喝一番,或者像上面說的那樣,買個大電視,給自己消遣。
你要問這些人為什麼這麼短視,為什麼就不懂拿錢去真正的改善自己的生活?
這些質疑是合理的。
但是你不要忘了,他從出生之后就沒有體會過什麼是快樂,他一直很匱乏。
那麼當他有了一筆小錢之后,他當然非常急迫的去體驗那些觸手可及的快樂,比如吃頓好的,買個大電視。
因為不論是做小生意,還是好好學習,這些行為的確有好處,但是是需要時間的。
不可能說我今天拿錢去做小生意,明天我就變成富翁。
或者今天我好好學習了,明天就有好大學來找我。
沒有在最基礎的層面匱乏過的人,在延遲滿足這方面尚且都很難做到,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。
更不要說這些一直很匱乏、很無助、從來沒有真正快樂過的人,他們有了錢,第一時間就是享受當下的快樂。
有些人會說,不管你怎麼說,反正他們這種人,又懶又饞,好吃懶做是事實吧?
沒錯,他們的確又懶又饞,好吃懶做。
但是,我想說:
這個世界上,絕大多數人都又懶又饞,好吃懶做。
因為,好吃懶做是人的天性之一。
做人,誰不喜歡吃好吃的,誰不喜歡坐著躺著。
現在網絡這麼發達,網絡上健康資訊一大堆。
但是有幾個人能堅持天天吃綠葉子,不吃高熱量不吃糖分?
都知道鍛煉有好處,幾個人能堅持天天鍛煉,大多數人下了班之后精疲力盡,不還是往沙發上一攤開始對著手機傻樂。
局限性的目光,是導致貧窮的人難以翻身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他們很難從長遠的角度,去規劃自己的生活。
他們也希望自己能用一筆小錢當啟動資金,做點生意,學個課程,來真正的改善自己的人生。
但是與此同時,他們也喜歡一頓美食,或者一個精美的大電視。
相比而言,后者可以立刻帶來快樂幸福的感受,讓他們感覺自己終于活的像個人一樣。
討論社會底層的人,貧窮根本不值得同情,這個說法你認同嗎歡迎評論區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