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在職場,有人順風順水,有人舉步維艱。
職場上的痛苦,部分來自客觀環境,但更重要的,還是源于自身的認知局限。
有句話說:「你的認知程度,就是你的人生上限。」
一個人的認知,引導著他的行為,進而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。
職場上絕大多數痛苦,來自認知上的「拎不清」。
拎不清工作重點,結果不被認可工作業績是職場立足的根本。拎不清工作的重點,就得不到好的結果和回報。
朋友的公司里有一位員工,為人熱情,同事有什麼大事小情找到她,她總是來者不拒。
她每天在工位上,非常忙碌:一邊敲著那些永遠做不完的文檔、報告,一邊回復著微信中的問題,還要不停接電話。
即便這樣,她還是經常被領導批評,因為有一些報告未能按時提交,有一些數據沒有及時更新。
到了下班時間,同事們有說有笑地關電腦走人,開啟豐富的業余生活,她卻經常嘆著氣繼續加班。
幾年下來,其他同事升職的升職,轉崗的轉崗,她依然停留在原地。
她漸漸從「勞模」,變成了「怨婦」:抱怨工作任務多,抱怨自己如何辛苦,卻沒有換來應有的結果。
但是從領導和同事的角度看,是她自己的工作方式出了問題。
她的工作缺少章法,工作內容沒有輕重緩急,常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,到了最后,重要的事情沒有按期完成,當然得不到好的結果。
而職場上,最被看重的就是結果。
高手做事,從來都不會把精力和時間平均分配,而是永遠要盯住那個最重要、最緊急的事情,會All in在那些最能體現自我價值的事情上。
《大學》有言: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后,則近道矣。
職場上的工作之道,就是做事有章法:輕重有別,急緩有度,重結果,輕過程,敢于說「不」,拒絕瞎忙。
有章法的忙,拎得清工作重點的忙,才會有好的結果。
有好的結果,才有人愿意為此埋單,才能得到預期的回報。
拎不清自己的位置,關系陷入被動最好的關系,都有邊界感。
網上流傳著這樣一段話:和朋友之間,保持一杯水的距離;和親戚之間,保持一碗湯的距離;和愛人之間,保持一張紙的距離。
和親人、朋友,尚要保持距離,遑論職場。
在職場中缺少了邊界感,帶來的往往是冒犯。
冒犯的結果,是職場關系的被動,嚴重者,還會帶來滅頂之災。東漢時期的楊修,才思敏捷,飽讀詩書,是當時著名的才子。
他到了曹操麾下,深得賞識,官至行軍主簿。
但是楊修的超高才華,也帶來了致命的缺點:恃才傲物,口無遮攔。
曹操令人造了一座花園,看后只在門上寫了一個「活」字而去。眾人不知何意。楊修說:「門」里加個「活」,就是「闊」,丞相嫌園門太大了。
曹操再來看的時候,發現花園的門改小了,很是開心,問是誰的主意。知道是楊修,他雖然口中稱贊,心里已經不爽。
曹操曾在一個點心盒子上,寫了「一合酥」三個字。楊修見到,直接和眾人將其分吃掉,還得意揚揚地回答曹操:「一合酥」,不就是「一人一口酥」嘛,怎敢違命?
曹操生性多疑,怕有人夜里行刺,專門叮囑侍從,說他有夢中殺人的習慣,睡覺時不得靠前。
一天夜里,他的被子掉了,一近侍慌忙過來幫他蓋上,結果被曹操一劍殺死。起床后,曹操卻佯裝大驚,明知故問:近侍是誰殺的?知道是自己所為,又失聲痛哭。
曹操命令手下厚葬了這名近侍。楊修卻指著屈死的近侍感嘆:不是丞相在夢中,是你在夢中啊!
一次次被楊修猜中內心活動的曹操,對楊修越來越反感。終于到了著名的「雞肋」傳令事件。
楊修再次猜中了曹操「食之無味、棄之可惜」的進退兩難境地,早早打點行裝,準備撤退。曹操得知后再也無法容忍,以擾亂軍心為由,將楊修連夜斬首示眾。
楊修雖有滿腹才華,但是缺少了職場的邊界感。他不僅屢屢冒犯曹操,還和曹植走得過近,攪入了太子風波。
曹操想殺他,并非一時沖動。在職場,和他人、尤其是領導,走得太近,輕則冒犯,重則是一場災難。
很多事情,再好奇也不能問;
很多事情,知道了也不能說;
很多事情,看透了但不能說透;
很多事情,誘惑再大,也不能做。
拎得清自己的位置,保持清晰的邊界感,學會做一個有分寸的人,才能讓我們在職場中進退有據,處事從容。
拎不清自己的分量,失去平台賦能職場中的一大誤區,就是錯把平台當本事。
李嘉誠曾說過:一根稻草,扔在街上,就是沒有人要的垃圾;與白菜捆在一起,就能賣上白菜的價格;要是與大閘蟹綁在一起,就能賣上大閘蟹的價格。
一個人的職場價值,和平台的賦能密不可分。
曹云金曾是郭德綱的得意弟子。郭德綱甚至說曾經把一身的本領都教給曹云金了,疼愛他的程度甚至超過了親兒子郭麒麟。
作為師傅的郭德綱不僅甘愿在相聲中做配力捧,同時還帶著他出席各種飯局,幫他拓寬人脈。于是在郭德綱的帶領之下,曹云金徹底走紅,演出場場爆滿,上春晚、演電視、接綜藝,馬不停蹄。
曹云金開始飄了。他曾說:「半個德云社都靠我養活。」
德云社的小天地,再也不能滿足他的大胃口。他開始背著郭德綱在外面接私活兒,甚至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。
師徒二人的矛盾漸漸升級,在2010年郭德綱的壽宴上,曹云金大鬧宴會,正式與師傅決裂,退出德云社,并且還開了「聽云軒」和德云社對著干。
背上了「欺師滅祖」的名頭,觀眾首先不買賬,「聽云軒」早早關門。而德云社一如既往一票難求,他當年的師弟們成了春晚的常客。
曾經紅得發紫的曹云金,在娛樂圈的身影和聲音越來越少,偶爾出現在直播間賣貨,卻遭來網友一片嘲諷。
離開了德云社的曹云金,再不是曾經的曹云金。
網上有句話很扎心:離開了平台,你什麼也不是。
未必絕對正確。但是至少提醒我們,要經常問一下自己:去掉了所在的平台,自己還剩下什麼。
那些帶不走的本事和資源,終歸不是自己的。
拎得清自己的分量,對那些平台所賦予的,要格外珍惜。
寫在最后職場中絕大多數的痛苦,都來源于認知上的拎不清。要避免這些痛苦,就要做到拎得清:
拎清工作的重點,做事靠譜,形成閉環,取得預期結果;
拎清自己的位置,保持邊界意識,交往親疏有度;
拎清自己的分量,依托平台賦能,個人不斷成長。